我們呼吸的空氣,每天都在持續(xù)不斷的逃離地球。 它們是怎么逃走的呢?科學家發(fā)現(xiàn),雙極電場是幫助大氣逃逸的“隱秘推手”之一。 雙極電場究竟是什么?它還有什么作用?
首先介紹一個概念,叫大氣逃逸。也就是說,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,都在持續(xù)不斷的逃離我們的地球。當然它們的逃逸不算很快,每天也就是幾百噸的樣子,但如果我們考慮地球幾十億年的年齡的話,其實逃出去的粒子就非常多了,以至于它們完全可以影響一顆行星的演化過程。比如我們的鄰居火星,現(xiàn)在看起來就是一片沙漠,蠻荒之地。這是因為火星大氣很稀薄,在這么低的大氣壓下,水甚至都不能以液態(tài)形式存在。但歷史上的火星是有水的,這個可以從各種峽谷或者三角洲的地貌中看出來,這也意味著火星在幾十億年前曾經(jīng)擁有一個濃密的大氣層。那么這些大氣的粒子都到哪里去了?簡單的說,逃走了。
那么它們是怎么逃走的呢?大家可能知道,任何一個東西要逃離地球,或者說要擺脫地球的引力,都需要達到一個速度,叫第二宇宙速度,每秒11公里的樣子。當然對于不同的行星這個速度不一樣,在火星,第二宇宙速度要低很多,每秒5公里。所以火星粒子更容易發(fā)生逃逸,這也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火星現(xiàn)在和地球這么不一樣,因為逃逸的粒子太多了。
但另一方面呢,也不是每一個粒子,只要速度夠高就能逃走。比如說在地球表面,如果有一個粒子速度非?,它會不會逃走呢?不會,因為它很快就會撞上另一個粒子,然后再撞上另一個,慢慢的能量就消耗掉了。所以只有在大氣密度比較低的地方,因為粒子之間不太容易發(fā)生碰撞,這些高速運動的粒子才可以逃走。那么哪里的大氣密度才夠低呢?高層大氣。對于地球來說,大概要到500公里的高度。在這里釋放一個粒子,只要速度超過11公里每秒,它就能逃出地球。
現(xiàn)在人們已經(jīng)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有很多機制都可以促使大氣粒子逃離地球。比如說,如果有一個機制能讓大氣溫度提高,尤其是高層大氣的溫度提高,那逃逸率就會上升。這是因為溫度反映的其實是粒子的平均能量,溫度越高,就會有越多粒子速度可以超過第二宇宙速度,導致逃逸。具體的機制呢,太陽輻射就不說了,提高溫度嘛。還有一些光化學過程,光子攜帶能量去撞擊高層大氣的分子,把它們撞成高速運動的原子或者離子。甚至來自太空的高能粒子也可以撞擊高層大氣,產(chǎn)生類似的效果。那么這篇論文呢,講的就是另一種導致大氣逃逸的機制,叫雙極電場。
這種電場導致的逃逸有一個顯著特點,就是它不會作用于中性粒子,而只能作用在帶電粒子上。我們剛才也提到了,在高層大氣中,有些分子會被電離,變成帶正電的離子和帶負電的電子。大家可能也知道,在幾百公里的高度有一個區(qū)域叫電離層,這里無線電波會反射,導航信號會偏轉,都是因為電離層里有很多的帶電粒子。但帶正電的離子和帶負電的電子有一個很大的不同,就是電子是非常輕的。所以哪怕在同樣的溫度下,電子的熱速度比離子要高很多。所以可以想象,在高層大氣中,電子會迅速的向上運動,試圖離開地球。離子因為重很多,就會被拖在后面。
但這個過程是不可持續(xù)的。因為一旦離子和電子分開,離子在下面,電子在上面,空間中就會形成一個電場,由下方的離子指向上方的電子。這個向上的電場就叫做雙極電場。它的效果很明顯,會把電子往下拖,同時會把離子向上拽。所以這個機制會促進離子上行,首先幫助它們到達500公里左右的高度,然后如果這些離子足夠快的話,還可以直接逃逸出地球。
這個機制其實人們很早前就意識到了。上個世紀六十年代,就有人提出雙極電場會導致所謂的極風,polar wind,極區(qū)的風。也就是說,南北兩極上空的離子會在雙極電場的驅動下,沿著磁力線逃離地球。但這個機制很長時間都停留在理論層面。這是因為雙極電場非常微弱,大概在微伏每米的量級,或者說高度變化了幾百公里,電位的變化可能只有零點幾伏特。所以人們之前測不出來。但這個電場到底有多小其實又很重要,因為只要電場稍微強一點點,導致的離子逃逸率就會高很多。這篇文章的亮點就是成功的測量了雙極電場的大小。
這個電場的測量是由美國“耐力”號探空火箭來執(zhí)行的。這個火箭的核心儀器叫做光電子譜儀,它直接測量的其實不是電場,而是在地球大氣中產(chǎn)生的一種很特別的光電子。這種光電子來源于太陽輻射中的一條特定的譜線,30.4納米的氦II譜線,所以這種光電子產(chǎn)生時的能量也是固定的,24.09電子伏。當然因為雙極電場的存在,這些電子在運動的過程中能量會發(fā)生變化。另一方面呢,這種電子的產(chǎn)生只會發(fā)生在一個很窄的高度范圍內(nèi),也就是250到300公里之間。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測量出這種光電子的能量隨高度的變化,就可以知道每個高度的電位是多少,也就可以反推出電場的大小了。
這個火箭的測量從250公里高度開始,一直到最高點770公里,然后又下落到70公里,信號消失。得到的數(shù)據(jù)就是這種光電子的能量隨高度的變化曲線。作者做了一些修正和擬合,發(fā)現(xiàn)雙極電場的強度大約是1.09微伏每米,當然這里有一些不確定性,不過總體來說比之前的理論預測稍大一點。根據(jù)這個雙極電場的大小,我們還可以想象,如果在250公里處釋放一個初始能量為0的氫離子,那么這個氫離子就會在雙極電場的作用下上升,并在770公里高度達到第二宇宙速度。也就是說,這個雙極電場的存在足以解釋氫離子的逃逸。當然,如果要解釋氧離子逃逸的話,還需要一些額外的加速機制。
這個工作非常漂亮。首先這個方法非常獨特——我之前從沒有想到過,人們可以用這種間接的手段來測量空間中如此微小的電場。其次,它不僅證實了理論,還為理論未來的發(fā)展提供了新的數(shù)據(jù)。因為雙極電場的理論不僅適用于地球,也同樣適用于其它行星,包括火星,所以我們可以期待,未來人們對行星大氣以及宜居性的演化一定會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
由達州市科學技術協(xié)會重新排版編輯
內(nèi)容來自:返樸